纠结于社会巨变,年味儿的淡化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惆怅和追问,因此便有了“保卫春节”的口号,激烈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夺走它的罪魁祸首。于是我们追究和重整各种关于过年的文化符号,从剪纸、年画、春联、唐装到春运、团圆、春晚、庙会……也是一派繁荣热闹,甚至有些华丽奢靡,但人们依旧感叹年味不再。
年味的浓淡,既不是物质的消费,也不是各种节日符号的简单装扮,它是一种文化体验过程,这个过程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合理与完整,这种文化再生产过程能否和谐地融入社会生活并深入人心,是年味儿的核心。那种使心灵得到安顿的感受才是年味儿的精华。因此准确地了解年味儿的深层文化要素,无疑是保护“节日”这棵文化之树永远枝繁叶茂的关键。
千家万户,举国上下,合家团圆,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默契,更不是一般意义的假日休闲,与现代性商业化节日具有本质上的差异。节日,特别是年节,有着比假日休闲意味更为深刻的公共性。节日的气氛是一个全社会的共同营造,精妙之处在于这种营造是建立在一个文化支点上,那就是欢乐、祥和,这是个体、群体与全社会最大化的文化认同。小我的团圆、礼俗的互动建立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之上。
个人和群体的公共性行为聚集在年节期间。一年到头,见上一面、热闹一回,有情感的需求,更有一种社会责任的约束和要求。过年的集体性、公益性心态使得全社会都在自觉地维护和共享祥和与欢乐的味道。然而现代化过程中集体主义的缺失和不断强化的个人化倾向,部分削减了节日过程中的公共性,集体性社会活动的减少和个人自由假日时间观念不断强化,在文化要义上混淆了节日与假日休闲的区别,这是年味儿淡化的原因之一。
年是神圣的,天地人伦,和谐社会,年节在人与自然、物质与精神、人与人、人群与人群之间寻找平衡。在中国的年节传统中,广泛的社交是对社会组织系统的不断强调与完善,也成为抚平日常社会生活创伤,修复社会关系缺陷,建构社会安全心理状态的社会文化定期检修系统。
年节落实给每个人的文化体验是家庭的温馨,家乡的热情和国家的存在感。它是踏实的、欢乐的、祥和的、温暖的。在这个文化意义上,中国年的文化血脉是永远不会中断的。充分认知年味儿的文化内涵和基本要素,是我们认识年节的文化传统的关键,也是真正了解年节文化价值的基础。年节,作为中国人留给自己安顿精神的时间,中华文明的创造性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蕴尽显其中。李松
[责任编辑:杨永青]